7月15日,宝马宣布与Momenta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提供全场景、点到点的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至此,BBA在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辅助方案,均完全交给了本土研发。
奥迪与华为合作,搭载乾崑智驾的A5L、Q6 e-tron即将上市,AUDI E5 Sportback同样选择了Momenta作为合作伙伴;而奔驰目前已经交付的智能辅助驾驶即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此外奔驰在2017年时就投资了Momenta,有消息显示,今年将要上市的纯电长轴距CLA也会搭载Mometa方案。
跨国车企的本土化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这个时刻对于以BBA为代表的豪华品牌来说,仍然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是守住自己的灵魂,还是采用与消费者灵魂更契合的中国方案?如果采用中国方案,又如何平衡自己品牌的标准?
展开剩余86%对于一直高喊“家在中国”的豪华品牌而言,真正融入“中国魂”,才能在中国市场继续保持领先。
智能辅助驾驶,或许就是一个最合适的突破口。但和大部分主流品牌相比,传统豪华品牌又想要保持住更高的定位和标准,拿来主义断然是行不通的,只有真正把中国灵魂和豪华标准深度融合,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BBA。
真正本土化的最好载体
和宝马牵手Momenta一同落地的,一定还有一种论调:智能电动汽车时代,BBA已经没有技术壁垒了。
但要知道,2017年奥迪就在A8上发布了名为“Traffic Jam Pilot”的辅助驾驶系统,被普遍认为是全球第一款支持L3自动驾驶能力的量产车。而奔驰在2021年在德国获得了全球首个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国际认证,并于次年推出量产产品。
而如果将时间追溯到1986年,奔驰就在欧洲参与了“Eureka PROMETHEUS”计划。直到1994年,一台经过改造的W140 S级在巴黎戴高乐机场附近的1号高速公路上,以130km/h的时速共1000公里。这被认为是最早的自动驾驶汽车之一。
传统豪华品牌在探索前沿技术领域的决心和勇气值得称赞。
但勇气不等于鲁莽,法规监管的要求,以及过去数十年历史中所“踩过的坑”,也让它们更加清楚将创新技术应用到量产车型所需要经历的漫长过程。
就像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所讲:当前中国市场的竞争并不理性,激烈的价格竞争意味着尽管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拥有着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且取得了销量的快速增长,但却难以获得足够的利润。
在这种“不理性”中,跨国车企尤其是豪华品牌,其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理性的它们几乎无法“放下身段”参与到不合理的竞争中,但不参与竞争,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份额的流逝。
这个过程里,外界能够感受到中方团队的焦虑、努力、迫切,但把中国市场放到全球视角下来看,很多看上去可能可以适应当下市场竞争的转变,未必是合理且可行的。
但就是这样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环境下,智能辅助驾驶,成为了一个最好的突破口。
一方面,相比于入门级市场,高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正在快速被市场所接受和需要。很多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在15万元以上的产品中,辅助驾驶已经成为很多用户的“必须项”。
而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国的道路环境、驾驶习惯,还是法规监管和技术落地,都要求智能辅助驾驶在中国必须实现本土化的开发和运营。
面对着中国市场“全民智驾”的风潮,如果10万元的车都能标配智能辅助驾驶,那豪华品牌的产品将面临全面落后。
在燃油车时代,豪华品牌从来都是先进技术的代表,不论哪个集团,最先进的技术都会率先在豪华品牌上量产。
然而,沈阳生产的“新世代”无法等待慕尼黑下施莱斯海姆的工程师传过来的黑盒方案,甚至还要面临道路数据出海和模型训练的层层障碍。
于是,寻找一个中国伙伴,几乎成为必选项。
宝马在解释与Momenta达成合作的原因时,提到了“安全理念一拍即合”、“双方在人工智能和汽车工程领域有着各自优势,强上加强”、“更懂中国”……这也是传统豪华品牌在面对当下竞争时,所能拥有的最合适的“王牌”。
这其实是传统车企的机会。
它们不需要太多的解释成本,就可以让用户相信它们的系统有着安全底线,而再加上华为、Momenta这些行业头部伙伴的赋能,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安全+好用”的认知。
目前,在BBA之外,雷克萨斯可能会跟随丰田采用Momenta的智能驾驶辅助方案,而凯迪拉克、沃尔沃、捷豹路虎仍在等待总部自研的驾驶辅助方案而踯躅不前。
BBA,需要怎样的本土化?
过去几年,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节奏其实是有着明显分层的。
相比于大众、丰田、别克这些合资车企更早受到中国品牌的冲击,以BBA为代表的豪华品牌的增长其实一直持续到了2023年。但相比于丰田、别克、日产已经拿出了完全本土化开发的智能电动车产品,并且在市场端看到了成功,BBA在2025年上半年这个时刻,更多其实还在“吃老本”。
品牌可以带来溢价,但有时也会是一种枷锁。
其实哪怕是大众、丰田,在中国市场的转变也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看到中国市场的变化,到表态“本土化”,再到真正决心“放权”给中国,对于任何一个跨国车企来说都并非易事,而豪华品牌更难。
而本土智驾方案获得了BBA的认可,就像是在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架构中“撕开了一个口子”,它既代表了中国创新技术获得了“老钱”们的认可,也代表了这些精打细算的董事会和资本,真正意识到了变化和危机。
当下的中国市场,本就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
中国品牌可以“不讲武德”地推翻汽车行业常用的成本定价逻辑,可以容忍长时间的亏损,甚至个别品牌还会选择突破“底线”,但豪华品牌不行。
如何应对?大家都知道要本土化,但如何本土化却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一些品牌尝试推出“一口价”,或许就已经是足够努力后的结果了。
AUDI E5 Sportback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颠覆但又难以复制的案例,我们可能很难期待中国市场还会出现“BENZ”或者“BMW”牌,但对于豪华品牌来说,从中国智驾方案开始,或许也意味着和全球市场更深度地“切割”,更深度地拥抱中国。
在智驾之前,BBA其实也都与本土科技企业达成了诸多合作,在智能座舱领域实现本土化应用。但智能座舱领域的本土化进程,更多也是一种基于全球技术平台下的本土化适应;而智能辅助驾驶的合作,算得上是更进一步。
但这些,对于想要在中国市场有着更长远发展的豪华品牌来说,或许还远远不够。
变化,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发生,但智驾的本土化或许是一种启发,可以加速这个进程。
华为乾崑智驾上车奥迪,被给予厚望。
据华为方面披露,双方已经共同研发打磨了五年时间,华为技术团队为奥迪打造了一套既契合整车造型美学,又具备强大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系统。以激光雷达设计为例,为将其完美嵌入前保曲面,华为团队历经无数次尝试与失败。“这个角度影响雷达精准感知,得重新设计。”“必须在保障功能的同时,维护奥迪的设计美感。” 经反复打磨,曲面双激光雷达方案终于诞生。
其实这也解释了互联网上时常提出的一个疑问:你奥迪都用华为方案了,那我为什么不直接买鸿蒙智行?
就像奔驰提出的一个口号:买奔驰的标,就是买奔驰的标准。同样与Momenta合作,甚至投资的奔驰,对外更多强调的仍然是奔驰研发团队的自主能力,因为这意味着系统融合了奔驰的标准、并且经历了奔驰严苛的开发、测试环节,而这一切都在上海研发中心完成。
据说宝马和Momenta的合作,从谈判到敲定只用了短短45天,但距离真正上车的时间,可能更加漫长。驾趣是宝马品牌的DNA,它对于驾驶乐趣的要求和标准更高。智能驾驶辅助的方案,除了在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符合宝马的驾控感受,并给驾驶者带来乐趣,这才是这项合作真正的考验。
大公司视点
过去,BBA有着比普通合资品牌更深的护城河,但如今,这也可能意味着更猛烈的“决堤”。
尽管目前大多数中国品牌对于BBA的“对标”还只是停留在PPT上,真正能够在销量规模、利润上挑战BBA的并不多,更不用说对品牌的打磨和沉淀。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市场的风向标,也是前沿技术的代表,而选择在这个领域率先实现完全的本土化,可以看出豪华品牌转型的决心。同样,也希望这是一个契机,能够撬动更大的变革。
答案,应该不用等太久了。
发布于:江苏省富深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